中国监控设备网 - 监控设备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安防动态 | 安全技术 | 技术动态 | 企业动态 | 市场分析 | 综合信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市场分析 > 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成立
3.biz | 商业搜索

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成立

信息来源:uoojoo.com   时间: 2023-10-23  浏览次数:226

央行监管科技落下关键一子。

10月12日,北京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有限公司(下称“国家金融科技风控中心”)成立,注册资本约1.96亿元,注册地为北京西城区,经营范围含外汇业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互联网安全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软件外包服务等。

2022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简称《规划》)在八大重点任务中提到要“加快监管科技的全方位应用,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对金融科技创新实施穿透式监管,筑牢金融与科技的风险防火墙。”

可以说,国家金融科技风控中心的成立,正中《规划》之意,体现了央行监管科技能力建设的“加速度”。

背靠央行与北京国资

总经理来自央行系统

国家金融科技风控中心共有7家股东。其中,北京国资公司、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相同,均为35.1351%;北京金融街(000402)资本持股17.5676%。北银金融科技、北京票据清算中心、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北京京融信达分别持股6.7568%、2.7027%、1.3514%、1.3514%。

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票据清算中心、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北京京融信达等4家公司为央行下属公司,即央行系公司合计持股40.54%。北京国资公司、北银金科为北京市国资委下属公司,即北京市国资委合计持股41.89%。北京金融街资本是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全资拥有的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专业平台。

也即,国家金融科技风控中心实际上是背靠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国资委、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成立的。

担任国家金融科技风控中心法定代表人、总经理为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范贵甫。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由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控股。

国家金融科技风控中心主要管理人员

着力提升监管科技

成立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的设想由来已久。

2020年8月,国务院原则同意《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

“以金融街、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丽泽金融商务区为主阵地,打造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进一步支持依法开展金融科技创新活动。支持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依法设立金融科技公司。在京设立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该方案提到。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也曾指出,将深化监管科技应用,推动建设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构建风险联防联控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近年来密集设立金融科技公司。

例如,2020年7月30日,成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5家股东分别为央行征信中心、央行清算总中心,以及央行全资控股的中国金币总公司、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2020年12月,中汇金融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立,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金融交易中心)发起设立。

2021年1月,重庆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商注册,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重庆市政府支持下设立。

2021年3月,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完成工商注册,由中国人民银行全资持有的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投资设立。

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公司,央行加快了监管科技探索进程。科技发展给金融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而合理治理金融科技的发展,守住金融业务合规底线亦需要监管机构跟上“节奏”,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升监管科技水平。

(文| 余春敏)

精彩文章回顾

重磅!第八届融城杯金融科技创新十佳案例揭晓,交行、平安银行(000001)等上榜

交行副行长钱斌: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下一程

理财子的转型之惑与突围之道

低利率时代,如何保卫我们的财富?

【关于我们】

新金融联盟(NFA)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打造一个高质量的新金融政策研讨和行业交流平台。成立以来,联盟共组织各类闭门研讨会、优秀企业参访近百场,议题涵盖数字金融、数据治理、资产管理等方向。部分研讨成果形成报告,呈送给相关部门,推动了业界与监管的沟通交流,助力市场机构的合作共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金融城。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晓波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监控设备网证实,仅供您参考